房颤:病因、诊断与治疗策略
图片
房颤 AF
房颤,全称为心房颤动(Atrial Fibrillation, AF),是一种常见的、严重心律失常。正常情况下,心房的电活动有序而规律,促使心房有效收缩和舒张,将血液泵入心室。但在房颤发作时,心房的电活动变得极度紊乱,丧失了正常的节律,表现为快速而不规则的颤动波,使得心房无法有效收缩,导致心房血液输出量减少,同时心房内的血流速度减慢,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。
房颤的病因房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,主要包括心血管疾病、高血压性心脏病、冠心病、心肌病、心脏瓣膜病、内分泌疾病(尤其是甲状腺功能亢进)、肺部疾病(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)、酗酒以及遗传因素等。
图片
临床表现房颤的症状多样,常见的包括心悸(自觉心跳不规则、心慌)、头晕(因心输出量不稳定导致脑部供血不足,尤其是在活动或改变体位时更为明显)、乏力(身体能量供应不足)、胸部不适(如胸闷、胸痛等)以及严重时可能导致晕厥(多发生在心率极快或极慢时)。
实验室诊断及影像学检查心电图:是诊断房颤的关键手段之一,它会显示出P波消失,取而代之的是不规则的小颤动波(f波),并且RR间期绝对不规则。动态心电图:有助于发现间歇性的房颤。实验室检查:包括甲状腺功能检查(如TSH、FT3、FT4等)和血液生化检查(如电解质、肝肾功能、心肌酶等),以排除其他可能引起心律失常的因素。影像学检查:如超声心动图可以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,发现心房扩大、瓣膜病变等;胸部X线片则可以了解心脏大小和肺部情况。图片
治疗方法房颤的治疗旨在控制症状、预防血栓形成、恢复正常的窦性心律。具体治疗方案依据患者的病情和需求而定,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
药物治疗:控制心室率:使用β受体阻滞剂(如美托洛尔、比索洛尔)或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(如地尔硫䓬、维拉帕米)来减慢心率,减轻症状。恢复窦性心律:抗心律失常药物(如胺碘酮、普罗帕酮)可以帮助恢复正常的窦性心律,但这些药物可能有一定的副作用。抗凝治疗:使用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(如利伐沙班、达比加群酯)来预防血栓形成,减少中风的风险。电复律:适用于病情紧急、药物治疗无效或伴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情况,通过电击心脏使房颤恢复为窦性心律。导管射频消融术:通过射频电流破坏异常电活动的传导通路,达到治疗目的。冷冻球囊消融术:使用冷冻能量来破坏异常心肌组织,达到治疗房颤的效果。左心耳封堵术:对于血栓风险高、不适合长期抗凝治疗的患者,可以通过封堵左心耳来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。外科手术:如迷宫手术等,通过切开和缝合心房组织,形成阻止异常电活动的“迷宫”通道,但由于创伤较大,一般用于同时需要进行心脏手术的患者。生活方式干预:包括戒烟限酒、控制体重、规律作息、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等,这些都有助于减少房颤的发作。图片
案例分析案例1 高血压引起的房颤患者,张某,男,68岁,有长达20年的高血压病史,平时血压控制不佳。近期出现了心慌、心悸等症状,在活动后症状明显加重,并伴有轻微头晕。体格检查发现脉搏短绌,心率约120次/分,心律绝对不齐,第一心音强弱不等。
实验室诊断及影像学检查:
心电图检查显示P波消失,代之以不规则的f波,RR间期绝对不规则,诊断为房颤。
实验室检查,显示甲状腺功能正常,电解质无明显异常。
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心房增大,左心室肥厚,射血分数55%。
临床诊断:最终诊断为高血压性心脏病导致的房颤。
治疗过程:
控制心室率:给予美托洛尔25mg,每日两次口服。抗凝治疗:考虑到患者具有高血压等危险因素,CHA₂DS₂-VASc评分较高,给予利伐沙班20mg,每日一次口服,预防血栓形成。治疗原发病:调整降压药物,联合使用多种降压药,将血压控制在130/80mmHg左右。治疗效果:
经过治疗,患者的心慌、心悸症状明显减轻,心率控制在80-90次/分。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,左心房增大的进展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。图片
案例2 甲亢引起的房颤王某,女,55岁,一年前开始出现心悸症状,持续时间从几分钟到几小时不等,可自行缓解。一周前心悸症状加重,并伴有胸闷、气短。心电图检查显示房颤,甲状腺功能检查显示T3、T4升高,TSH降低,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。心脏超声显示心房轻度增大。
治疗方案:
针对甲状腺功能亢进进行治疗,使用甲巯咪唑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。控制心室率:给予地尔硫䓬缓释胶囊90mg,每日一次口服。动态观察心电图及甲状腺功能,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。治疗效果:
随着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控制,患者心悸症状逐渐减轻,复查心电图显示房颤逐渐转为窦性心律。总结房颤是一种复杂的心律失常,其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特点,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。对于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患者,积极控制病情对于预防房颤等心律失常的发生尤为重要。一旦确诊房颤,需要及时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,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,并降低并发症的风险。
图片
参考文献
1.王潇睿,郑若瑶,孙凤志,等. 心房颤动伴长间歇的治疗策略:共识与争议[J]. 中国全科医学,2024,27(27):3331-3335. DOI:10.12114/j.issn.1007-9572.2023.0826.
2.张聪,吴光哲. 甲亢相关房颤的诊疗进展[J]. 中国疗养医学,2024,33(8):86-90. DOI:10.13517/j.cnki.ccm.2024.08.019.
3.任科森,杨旭明. 运动对心房颤动发生发展的影响研究进展[J]. 心脏杂志,2024,36(4):461-465. DOI:10.12125/j.chj.202212077.
4.刘明波,何新叶,杨晓红,王增武. 《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2023》要点解读[J]. 中国全科医学,2024.
5.吴宜滕,夏淑东. 心房颤动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[J].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,2024,52(7):864-868. DOI:10.3760/cma.j.cn112148-20231008-00257.
6.吴晓军,冯雪涛. 脉冲电场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[J].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,2024,22(14):2575-2578. DOI:10.12102/j.issn.1672-1349.2024.14.013.
7.丁美,邓俊萍. 肥胖与心房颤动关系的研究进展[J].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,2024,22(14):2579-2582. DOI:10.12102/j.issn.1672-1349.2024.14.014.
8.黄敏,吴钢. 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的介入治疗进展[J].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,2024,26(7):838-841. DOI:10.3969/j.issn.1009-0126.2024.07.024.
9.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. 一种基于AF的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方法及系统:CN202410719095.6[P]. 2024-07-09.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